综合交通规划做到“产业·空间·交通”协调—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交通院副院长张国华
2013-11-21 09:48:03 来源:tranbbs.com 评论:0 点击:
“雾霾”近两年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今年随着北方冬季采暖季的到来又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伴随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的雾霾、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现象日益严重,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各界纷纷献计、献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交通院副院长张国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出了他的想法。
“在新型综合交通规划理论和技术体系指导下,通过交通、产业和空间之间的要素协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形态,产业升级和要素集聚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各类城镇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张国华表示。
中国经济时报:造成目前大城市病的原因是什么?从长期来看,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张国华:随着全球化与国际贸易一体化进程日趋加快,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但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和矛盾,可概括为“四重与四轻”:重数量与轻质量、重规模与轻效益、重政绩与轻民生、重硬件与轻软件。2012年年底全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2%,但其中超过1/3、非城镇户籍的常住人口无法享受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
现在我国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世界加工厂的产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已成共识,城镇化的本质是第二、三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用地空间、产业空间、交通空间的不协同和不匹配是大城市病的根源。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城镇群的竞争力取决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生产率主要体现产业和空间的组织效率,以综合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网络将发挥重要的组织作用,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和交通规划三者之间高度协同将成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重要突破口。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你认为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和交通规划三者之间的协同会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张国华: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源泉与核心,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新型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的基础理论核心在于统筹综合交通、产业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关系。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产业空间集聚、报酬递增与运输成本之间的互动机制。传统经济地理学的三区位论揭示了“一、二、三”产业的空间布局均与交通设施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新经济地理学则在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空间集聚后形成的规模经济与报酬递增、垄断性竞争新经济格局中,论述了产业集聚与运输成本之间的定量关系。
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产业布局和综合交通之间空间关系不在于定量,关键在于把握二者之间空间布局的定性。因此,可把运输成本分为经济、经济与时间兼顾、时间三类成本,相应结合产业对运输成本的敏感特性亦可划分为资源集聚、资本集聚和信息集聚三大类型,从而得到综合交通和产业集聚的空间协同模型,即新型综合交通规划理论。资源集聚型产业需要低成本运输,空间集聚上对应于水运和货运铁路主导的交通方式;资本集聚型产业需要产品尽快实现门到门的运输,则相应于汽车和公路运输主导的交通方式;信息集聚型产业追求信息和人的快速流通与流动,对应于航空和高铁主导的高速交通系统。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协同规划具体应该怎么做?
张国华:新型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的内容以综合交通、产业布局及空间结构在城镇群层面的协同为重点,技术方法上则采用空间分析方法,通过空间关系梳理和空间结构把握,提炼要素并建立空间分析模型。
首先,要进行基础研究。通过空间分析方法梳理区域层面的城镇空间、产业集聚和综合交通的特征,以及城市层面的交通、功能和空间特征;通过新型综合交通规划理论识别区域、城市以及内外衔接方面的问题;通过不同历史阶段产业、空间和交通互动发展的演变规律,提出综合交通体系、产业布局、用地结构等需要规划统筹的核心问题。
其次,要做到要素协同。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及产业规划指导下,识别产业集聚的区位差异与优势,提出资源、资本和信息三种集聚型产业的区位选择建议;在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指导下,明确空间结构,提出城镇等级与规模、职能结构、城市发展方向和区域战略空间节点等;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铁、公、机、水等相关对外交通规划指导下,梳理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对外综合交通体系及枢纽的空间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及公路网的完善、出入口调整,高铁、国铁、城际等多层次轨道系统选线、选站,机场、港口的区位选址及集疏运系统规划等。更重要的是,分别基于全球、国家、区域和地区四个视野的审视,进行流动空间、承接空间、地方空间和边缘空间四种空间价值的识别,通过要素空间协同模型对上述要素进行统筹协调、互动优化。
最后,做好骨干交通。在城镇群层面“要素协同”的指导下,通过城市功能结构、用地布局和两网(快速路网和轨道网络)两枢纽(客、货运枢纽)三者间协同分析,实现以下目标:一、规划快速路网支撑城市空间拓展,快速轨道网引导城市空间重构,客运枢纽体系契合城市中心体系,货运枢纽体系衔接产业布局;二、提出对城市中心体系及产业布局的调整及完善建议;三、提出对空间布局优化调整的建议。
相关热词搜索: 综合交通规划
评论排行
- ·顺行环流交通系统(31)
- ·思考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行业的出路(11)
- ·新乡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正式启用(9)
- ·手机APP车联网应用解决方案(7)
- ·郭继孚:停车太便宜 北京86%出行停车免费(7)
- ·石少伟个人简介(7)
-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交通专业(6)
- ·我们可以控制交通——灌输积极的管理文化(6)
- ·探索交通标志产业革命(6)
- ·阜阳规划三条地铁及一条轻轨线路(5)

专栏观点更多>>
车联网是推动汽车业转型发展的巨大引擎
8月1日,由电动汽车百人会和信息化百人会共同主办,主题为“大变革时代的创新与融合:互联网+汽车+...体验电瓶车两天
在大太阳下骑车的时候,经常会羡慕那些骑电瓶车的人,绿灯一亮就一骑绝尘,于是,就下决心买了一辆,开...以“城市家具”的理念设计与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
以“城市家具”的理念设计与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刘干1 鲁洪强2 邹树国2 任明星1(1.南京赛康交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