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最缺的是健康,健康是和谐与幸福的基础
2013-03-18 00:44:47 来源:Tranbbs.com 作者:杨涛 评论:0 点击:
城市最缺的是健康,健康是和谐与幸福的基础
——第二届城市学高层论坛发言
现在各个城市都在提“幸福”两个字,从中央到地方各个电视台都在说“幸福”。刚才两位专家的发言非常精彩,其中孙教授给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对于我们现在研究的城市交通问题抱有审慎乐观的态度。就我个人而言,既可以认同审慎的乐观,但又可能稍微偏右一点点,叫做积极的悲观。含义是差不多的,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对工业革命以来,由工业化、城市化和机动化给人类、给整个地球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进行的反思所得出的结论。
工业革命带来了工业化,工业化带来了城镇化,同时也带来了机动化。机动化不过短短一百多年。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达到一个非常富裕化的程度。如果从简单的物质生活层面,包括形而下的文化生活层面和一百年前比,的确我们今天的生活指数和幸福指数看起来要高得多。但是仔细想来,我们现在人的幸福与一百年前人的幸福相比较,是真的比他们更幸福吗?我觉得我们没有这个自信。
现在争论的全球暖化问题,也有两派意见。其中一派是支持者,认为全球暖化已经日趋明显,必须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另一派是质疑者,认为全球暖化是专家学者制造的伪命题。这些学术争论对于我们在座的不是专门从事大气海洋、暖湿气流等研究的人来说,可能很难回答。但是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全球暖化是一个实际的结果,因为北极已经岌岌可危了。再加上与交通直接关联的能源消耗问题,在短短一百年里,机械化和机动化所消耗的能源已经远远超出有地球以来几十亿年、有人类以来几亿年的总和!
为什么说积极的悲观?我的基本判断就象上午徐匡迪主席讲的,社会的复杂性、城市巨系统的复杂性、城市交通的复杂性,任何简单化的思维、简单化的政策和简单化的行动,都不可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且,任何简单化地提出所谓“三年、五年建成‘畅通城市’、‘畅通交通’”等目标或口号,也都不太可能达成。当然,从政府层面上来讲,这可能是一种诉求或愿望,是为了提振老百姓的信心,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从客观上理性的判断,其实是很难做到的。社会本身是具有自组织和自适应性的。任何一个城市,不管怎样的形态结构,怎样的发展阶段,除非遇到不可抗拒的大灾难,否则不至于一下子很快消亡,即使要消亡也会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城市交通系统也一样,也存在一定的自组织和自适应性,不至于一夜之间彻底瘫痪。反过来,如果想当然地认为,通过一两个对策举措,很快让一个已经比较拥堵的城市突然之间变得畅通起来,那也不现实。城市交通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单一的工程建设或政策举措都很难保证说能够解决交通问题,而只能缓解交通问题。
在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的有所作为地去解决一些交通问题。我们看到中国目前城市交通问题的严重性,各级党委政府也在积极地、努力地推进公交优先和拥堵治理工作。我在今年全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上有一个主题发言《长效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制度设计》,期望我们从制度层面上来反思中国城市交通的问题,包括从政策、立法,以及土地政策等等方面来做努力。但是对最终结果的判断,我依然认为是比较悲观的。为什么是比较悲观的?即使西方理性的、民主的社会,现在的交通有序程度、交通状况比我们好,但是反过来看,今天的西方城市,其机动化出行程度比我们高得多,人均出行所消耗的资源、能源以及排放的碳污染比我们高得多,已经形成这样一种格局,其实对人类发展的负面影响比我们大得多。人类今后还要继续往前发展,如果我们仅仅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也许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可以采取一种审慎的乐观。但是,中国的城镇化和机动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未来的城镇化与机动化不可避免要消耗大量的土地、能源,也必然面临日益增加的交通拥堵与碳排放的压力。
相关热词搜索: 城市健康
上一篇:对鼓楼—北极阁广场改造工程的冷观察
下一篇:论张謇发展交通运输思想与实践的现代意义

评论排行
- ·顺行环流交通系统(31)
- ·思考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行业的出路(11)
- ·新乡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正式启用(9)
- ·手机APP车联网应用解决方案(7)
- ·郭继孚:停车太便宜 北京86%出行停车免费(7)
- ·石少伟个人简介(7)
-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交通专业(6)
- ·我们可以控制交通——灌输积极的管理文化(6)
- ·探索交通标志产业革命(6)
- ·阜阳规划三条地铁及一条轻轨线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