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交通治理新模式——“不购行、不购限”城市的最后战役
2014-07-30 09:10:14 来源:tranbbs.com 作者:丘建栋 评论:0 点击:
本文乃个人观点,抛砖引玉,为纪念深圳市路内停车试点片区正式收费,开启了高成本的用车时代。
一、 现状与发展形势
截至2014年6月,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88万辆,同比增速超过17%,每年约增加半个香港的机动车数量,增量数字惊人。预计至年底,保有量将超过300万辆,成立继北京之后,第二个超过300万辆机动车的城市。按常住人口计算,深圳每千人拥有汽车274辆;按道路里程计算,深圳每公里道路上超过420辆。由于深圳市域面积小,约为北京的1/8,广州的1/4,上海的1/3。因此深圳市的机动车密度位列全国之最。由于北上广均已推行“限行限购”增量控制,深圳密度第一的势头将越走越远。
图1深圳与国内各大城市汽车保有量对比(单位:万辆;%)
(深圳为2013年数据,其他城市数据为2012年统计数据)
目前中心城区高峰期平均车速24.5公里/小时,这个数字2010年是26.4公里/小时。轨道里程由一期的22公里,增加至二期的178公里,规模增长不可谓不大,车速在2011年一度提升至27.6公里/小时,但是道路运行车速不给力,仅维持一年多,就回到了2010年的运行水平。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小汽车转向轨道的增量,不如其它方式转向小汽车的增量更为迅猛。
按照现有的发展形势,深圳若没有大动作,预计2017年,机动车保有量将突破400万辆;2020年,将突破500万辆,形势不可谓不严峻。深圳有望取代北京,获得“首堵”称号。
图2深圳机动车增长曲线
深圳一直在捍卫“自由开放”的城市立命之根,又在维持交通畅通、保持竞争力的城市发展之本。决策者在坚持“自由开放”的信念之时,如何保持城市畅通,支撑其伟大信念,成为摆在交通工作者面前最大的难题。
二、 30年来国际城市治堵经验
图3 30年来国际城市治堵经验
总结30多年来国际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经验,无非是“供”与“需”之间的博弈。在城市发展初期和中期,增大“供”;在城市发展成熟期,调节“需”:
第一阶段:90年代以前,道路基建投资占90%以上,公共设施作为辅助的发展模式。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面临资源的约束,公共交通开始兴起。
第三阶段:近10多年来,道路投资和公交投资基本平衡,交通需求管理和智能交通开始兴起。
第四阶段:近几年及未来趋势,TDM,TSM,公共交通,用地规划等综合的措施,打组合拳是发展趋势。
国内一线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先后步入了第四阶段,但处理手段各不相同,均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而深圳仍在坚持其城市立命之本,探索全新的治堵模式。

相关热词搜索: 交通治理

评论排行
- ·顺行环流交通系统(31)
- ·思考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行业的出路(11)
- ·新乡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正式启用(9)
- ·手机APP车联网应用解决方案(7)
- ·郭继孚:停车太便宜 北京86%出行停车免费(7)
- ·石少伟个人简介(7)
-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交通专业(6)
- ·我们可以控制交通——灌输积极的管理文化(6)
- ·探索交通标志产业革命(6)
- ·阜阳规划三条地铁及一条轻轨线路(5)